【植物界全系列】野芝麻亚科—野芝麻族(五):水苏

【植物界全系列】野芝麻亚科—野芝麻族(五):水苏

野芝麻亚科—野芝麻族(五):水苏


27.糙苏属

糙苏属(学名:Phlomoides)也称橙花糙苏属,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,为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该属共有约100种以上,分布于地中海、近东、亚洲中部至东部。中国有41种,15变种,10变型,分布于全国各地,西南各省区种类最多。

(1)形态特征

叶常具皱纹,苞叶与茎叶同形,上部的渐变小。轮伞花序腋生,常多花密集;苞片通常多数,卵形、披针形至钻形。花通常无梗,稀具梗,黄色、紫色至白色。花萼管状或管状钟形,5或10脉,脉常凸起,喉部不倾斜,具相等的5齿。花冠筒内藏或略伸出,内面通常具毛环,冠檐二唇形,上唇直伸或盔状,宽而内凹,或自两侧狭窄而呈压扁的龙骨状,稀狭镰状,全缘或具流苏状缺刻的小齿,被绒毛或长柔毛,下唇平展,3圆裂,中裂片极宽或较侧裂片稍宽。雄蕊4,二强,前对较长,均上升至上唇下,后对花丝基部常突出成附属器,花药成对靠近,2室,室极叉开,后汇合。花柱先端2裂,裂片钻形,后裂片极短或稀达前裂片之半,极少二者近等长。花盘近全缘。小坚果卵状三棱形,先端钝,稀截形,无毛或顶部被毛。

(2)药用价值

该属的根和全草可入药,其性味温辛,可祛风活络,强筋壮骨,清热消肿。主治感冒,疮疥肿毒等,从糙苏全草的脂溶性部位共分得16个化合物,分别鉴定为:1-O-b-葡萄糖-2-O-顺-二十碳烯-9-酸-甘油酯(Ⅰ),甘油酸甘油三酯(Ⅱ),齐墩果酸(Ⅲ),马斯里酸(Ⅳ),熊果酸(Ⅴ),2α-羟基-熊果酸(Ⅵ),3α-羟基-熊果酸(Ⅶ),β-谷甾醇葡萄糖苷(Ⅷ),2,6-二聚果糖(Ⅸ),D-果糖(Ⅹ),D-吡喃葡萄糖(Ⅺ),豆甾醇(ⅩⅡ),β-谷甾醇(ⅩⅢ),油酸(ⅩⅣ),亚油酸(ⅩⅤ),月桂酸(ⅤⅠ)。其中化合物Ⅰ、Ⅱ、Ⅲ、Ⅳ、Ⅵ、Ⅶ、Ⅸ、Ⅹ Ⅱ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。化合物Ⅰ为一新的天然产物。它们的结构经波谱分析和化学转化等方法确定。

(3)糙苏

糙苏(学名:Phlomis umbrosa)为唇形科糙苏属下的一个种。分布于中国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北、贵州及广东。糙苏喜阴,生长于海拔200-3200米的疏林下或草坡上。

中国民间用根入药,性苦辛、微温,有消肿、生肌、续筋、接骨之功,兼补肝、肾,强腰膝,又有安胎之效。

(4)螃蟹甲

螃蟹甲(学名:Phlomis younghushandii),为唇形科糙苏属下的一个植物种。分布于中国西藏。生于海拔4300-4600米的干燥山坡、灌丛及田野。

螃蟹甲为常用藏药。以干燥块根入药,具有祛风活络、强筋壮骨、清热消肿、止咳祛痰之功效,广泛用于治疗感冒、咳嗽、疮疥肿毒、风湿性关节炎、肺炎、支气管炎等疾病。

列入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-高等植物卷》(2013年9月2日)——无危(LC)。

28.假水苏属

假水苏属(学名:Stachyopsis)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,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。该属共有假水苏(Stachyopsis oblongata)等3种,分布于俄罗斯及中国新疆,新疆3种均产。

(1)形态特征

多年生直立草本。叶为单叶,边缘有粗大锯齿,无柄或具柄。轮伞花序腋生,多花密集,多数而远离组成或长或短的穗状花序;小苞片刺状至线状披针形或线形,坚硬或柔软。花萼倒圆锥状,10脉,居间5脉不明显,齿5,等大,三角形,先端刺状长渐尖,外面被微柔毛或丝状长柔毛,内面无毛。花冠大,粉红色,内面在筒部具柔毛环,毛环斜向而间断,冠檐二唇形,上唇直立,卵圆形,外面密被长柔毛,内面无毛,全缘,下唇开张,无毛,3裂,中裂片最大,圆形或倒卵形,先端微缺,侧裂片卵圆形,细小。雄蕊4,前对较长,均延伸于上唇片之下,花丝丝状,扁平,前对无毛,后对具微柔毛,花药卵圆形,2室,室叉开。花柱丝状,先端相等2浅裂,裂片钻形。花盘平顶,波状。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,先端斜向截平,基部楔形,无毛。

(2)假水苏

假水苏(学名:Stachyopsis oblongata)为唇形科假水苏属下的一个种。生于亚高山草甸草坡上及灌丛中,海拔2000—2300米。产新疆;俄罗斯也有。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。

29.水苏属

水苏属(学名:Stachys)是唇形科下最大的属之一,为多年或一年生草本植物,少数为灌木。该属共有约300种,广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,在热带中除在山区外几不见,有少数种扩展到较寒冷的地方或高山,不见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,非洲南部及智利少见。中国有18种11变种。

(1)形态特征

直立多年生或披散一年生草本,偶有横走根茎而在节上具鳞叶及须根,顶端有念珠状肥大块茎,稀为亚灌木或灌木,毛被多种多样。

茎叶全缘或具齿,苞叶与茎叶同形或退化成苞片。轮伞花序2至多花,常多数组成着生于茎及分枝顶端的穗状花序;小苞片明显或不显著;花柄近于无或具短柄。花红、紫、淡红、灰白、黄或白色,通常较小。花萼管状钟形、倒圆锥形,或管形,5或10脉,口等大或偏斜,齿5,等大或后3齿较大,先端锐尖,刚毛状,微刺尖,或无芒而钝且具胼胝体,直立或反折。花冠筒圆柱形,近等大,内藏或伸出,内面近基部有水平向或斜向的柔毛环,稀无毛环,在毛环上部分的前方呈浅囊状膨大或否,筒上部尚内弯,喉部不增大,冠澹二唇形,上唇直立或近开张,常微盔状,全缘或微缺,稀伸长而近扁平及浅2裂,下唇开张,常比上唇长,3裂,中裂片大,全缘或微缺,侧裂片较短。雄蕊4,均上升至上唇片之下,多少伸出于冠筒,前对较长,常在喉部向二侧方弯曲,花药2室,室明显或平行,或常常略叉开。花盘平顶,或稀在前方呈指状膨大。花柱先端2裂,裂片钻形,近等大。

小坚果卵珠形或长圆形,先端钝或圆,光滑或具瘤。

(2)价值用途

此属有许多种可供食用,如各地广泛栽培的甘露子、少花甘露子、蜗儿菜、地蚕;有些种可作为观赏,如绵毛水苏、林地水苏;另一些种又可入药,如水苏、针筒菜、甘露子及西南水苏;更有一些种含芳香油及脂肪油。

(3)水苏

水苏(学名:Stachys japonica)为唇形科水苏属下的一个种。生于水沟、河岸等湿地上,海拔在230米以下。产于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苏联、日本也有。

①植物学史

水苏,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列为上品:“味辛,微温,主下气,杀谷,除饮食,辟口臭,去毒,辟恶气。久服通神明,轻身,耐老。”至南北朝,陶弘景日:“方药不用,俗中莫识。”可见,在此时水苏已不知何物。唐《新修本草》开始对水苏有较为详细的形态描述:“生下湿水侧,苗似旋复。”五代时期的《蜀本草》言:“叶似白薇,两叶相当,花生节间……”到宋朝的《本草图经》认为江左人所称谓的鸡苏、水苏是两种,并说水苏叶有雁齿,香薷气辛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认为“水苏、荠芋一类两种尔。水苏气香,荠荸气臭为异。”可见,历代本草对水苏的认识尽管较为混乱,但均认为是一种有香气,长在潮湿的环境下的唇形科植物。

在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一书中吴其洛认为《神农本草经》中水苏就是鸡苏,并说“昔人煎鸡苏为饮,今则紫苏盛行,而菜与饮皆不复用鸡苏矣。”由此看来,吴其清所指的水苏与昔人煎煮为饮的鸡苏应不是同一种植物,与现今水苏无香气的特征颇为相似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水苏项下附有一图,叶对生,轮伞花序,花冠二唇形,叶表面粗糙如荔枝草,叶缘有钝锯齿,与水苏属植物水苏(Stachys japonieaMiq.)形态特征基本一致。

水苏的原植物是由早期日本植物分类学者在日本发现,并于1865年首次定名。20世纪初,日本植物分类工作者牧野富太郎编著了《日本植物图鉴》,其中很多植物依据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所绘的图形,对相应的植物附注其中文名称,其中牧野氏认为Stachys baicalensisFisch.为“水苏”,其所附的图与现今水苏形态相似。因此可以肯定“水苏”之名由日本学者牧野拟定,是参考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将中文名称附到了水苏属相关的植物后面。从此,中文名“水苏”的学名就定为Stachys japonicaMiq.。

②生长习性

水苏生长在海拔较低的湿地上,喜温暖湿润、排水良好、深厚肥沃的土壤,土壤浓度近似中性。土壤水分不足,或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,不利于水苏的生长。遇土质粘重及排水不良的土壤,易死亡。

③药用价值

全草或根入药,治百日咳、扁桃体炎、咽喉炎、痢疾等症,根又治带状疮疹。

功效:祛风解表,止咳利咽,解毒消肿,痈肿疮毒,跌打损伤,凉血止血;治吐血,血淋。

主治:现代常用于感冒、扁桃体炎、咽喉炎、尿路感染、上消化道出血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。

(4)地蚕

地蚕(学名:Stachys geobombycis)为唇形科水苏属下的一个种。性喜温暖潮湿的气候,耐热、耐湿,一般生于海拔170-700米的荒地、田地及草丛湿地上。分布于中国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江西、广东(偏北地区)及广西(苍梧、桂平、陆川、武鸣、罗城、柳州、梧州等地)。

①药用价值

以地蚕的根茎或全草入药。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甘,平。”具有益肾润肺,补血消疳的功用。主治肺痨咳嗽,吐血,盗汗,肺虚气喘,血虚体弱,小儿疳积,烫伤。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益肾润肺,滋阴补血,清热除烦。主治肺结核咳嗽肺虚气喘,吐血,盗汗,贫血,小儿疳积。”《香港中草药》:“润肺生津,止咳,止渴。治肺结核,烫伤。”

②食用价值

地蚕肉质的根茎可供食用,于秋末冬初上市,产品形似蚕蛹,外观喜人,肉质白净,嫩脆可口,宜于泡食。成菜色白微黄,质地细嫩,形态美观,咸辣脆香。贮存百日,其味犹存。

30.铃子香属

铃子香属(学名:Chelonopsis)是唇形科下的一个属,为草本或亚灌木至灌木植物。该属共有约16种,分布自克什米尔地区经中国至日本。中国产13种,分布于西北、西南、广东、安徽及浙江。

(1)形态特征

草本或亚灌木至灌木;叶有齿;轮伞花序2-10花;花大,白、黄至紫红色;花萼膜质,钟形,10脉,齿4-5,等大或近等大,或明显呈二唇形,此时上唇具3齿,下唇具2齿;花冠筒长伸出,冠檐二唇形,唇片短而宽,上唇短小,直立,全缘或凹,下唇近开展,3裂,中裂片最大,先端微凹或边缘波状至具牙齿;雄蕊4,前对较长,花丝具微柔毛,花药成对靠近,2室,室明显叉开,前方具须毛;花盘平顶或斜向而后裂片是指状;花柱先端近相等2浅裂;小坚果背腹扁平,顶端具斜向伸长的翅。

(2)小叶铃子香

小叶铃子香(学名:Chelonopsis giraldii)为唇形科铃子香属下的一个种。主要生长在海拔750米的谷地灌丛中。主要分布在陕西,甘肃;模式标本采自陕西太白山及宝鸡妙王山。

【更多精彩文章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

发布于 2023-02-18 08:41・IP 属地北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