複製鏈接
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

單葉雙蓋蕨

鎖定
單葉雙蓋蕨(Deparia lancea Fraser-Jenk.)是蹄蓋蕨科、雙蓋蕨屬植物。根狀莖細長,橫走,被黑色或褐色披針形鱗片;葉遠生。能育葉長達40釐米;葉柄長8-15釐米,淡灰色;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10-25釐米,寬2-3釐米,兩端漸狹;中脈兩面均明顯,小脈斜展,每組3-4條,通直,平行,直達葉邊。葉幹後紙質或近革質。孢子囊羣線形,通常多分佈於葉片上半部,沿小脈斜展,在每組小脈上通常有1條;囊羣蓋成熟時膜質,淺褐色。孢子赤道面觀圓腎形,周壁薄而透明,表面具不規的粗刺狀或棒狀突起,突起頂部具稀少而小的尖刺。
廣泛分佈於中國、日本、菲律賓、越南、緬甸、尼泊爾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。通常生長於海拔200-1600米的溪旁林下酸性土或岩石上。
全草入藥。性味苦、澀、微寒。止血通淋,清熱解毒。主治咳血,淋證,尿血,目赤腫痛,感冒發熱,燒燙傷,蛇、蟲咬傷。
列入《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-高等植物卷》(2013年9月2日)——無危(LC)。
(概述圖參考來源: [1] 
中文名
單葉雙蓋蕨
拉丁學名
Deparia lancea Fraser-Jenk. [8] 
植物界
蕨類植物門
木賊綱
水龍骨目
蹄蓋蕨科
對囊蕨屬
單葉雙蓋蕨
命名者及年代
(Wall. ex Hook. & Grev.) Tagawa,1959 [2] 
保護級別
列入《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-高等植物卷》(2013年9月2日)——無危(LC)

單葉雙蓋蕨形態特徵

根狀莖細長,橫走,被黑色或褐色披針形鱗片;葉遠生。能育葉長達40釐米;葉柄長8-15釐米,淡灰色,基部被褐色鱗片;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10-25釐米,寬2-3釐米,兩端漸狹,邊緣全緣或稍呈波狀;中脈兩面均明顯,小脈斜展,每組3-4條,通直,平行,直達葉邊。葉幹後紙質或近革質。孢子囊羣線形,通常多分佈於葉片上半部,沿小脈斜展,在每組小脈上通常有1條,生於基部上出小脈,距主脈較遠,單生或偶有雙生;囊羣蓋成熟時膜質,淺褐色。 [3]  孢子黃褐色,兩側對稱,赤道面觀圓腎形,極面觀橢圓形,極軸長30-34微米,赤道軸長44-50微米,具單裂縫,裂縫長度幾達赤道線。孢子周壁薄而透明,表面具不規則的粗刺狀或棒狀突起,突起頂部具稀少而小的尖刺。 [4]  [9] 
單葉雙蓋蕨

單葉雙蓋蕨產地生境

廣泛分佈於中國、日本、菲律賓、越南、緬甸、尼泊爾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。在中國廣佈於河南(大別山區)、江蘇南部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灣、湖南、廣東及沿海島嶼、海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雲南。通常生長於海拔200-1600米的溪旁林下酸性土或岩石上。 [3] 
單葉雙蓋蕨

單葉雙蓋蕨生長習性

  • 孢子萌發
孢子吸漲後,細胞變為綠色,內充滿葉綠體。接種後2-4天孢子破壁萌發,孢子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(Vittaria-type)。 [4] 
  • 絲狀體
接種5-8天后,原葉體的原始細胞連續橫裂為2-8個細胞,形成直的或彎曲的單列絲狀體,或頂端的細胞進行縱裂為二列細胞,其前端一個細胞停止分裂,由另一個細胞繼續分裂形成絲狀體。絲狀體細胞圓柱形,排列整齊,個別細胞側壁略向外鼓起,細胞內葉綠體分佈均勻。絲狀體末期前端出現楔形頂端細胞。 [4] 
  • 片狀體
接種10-14天后,絲狀體頂端細胞繼續進行左右交替斜向分裂,兩側衍生的細胞逐漸增多,當片狀體長至7-8個細胞時,有的可達10個,其前端寬為3-4個細胞,使片狀體基部成為幾個細胞相連的較細長的單列絲狀,頂端為倒三角形。片狀體葉綠體顆粒狀明顯,細胞間隔分明。 [4] 
  • 原葉體
接種20天左右,片狀體頂端出現分生組織,成為生長點,此時由片狀體進入幼原葉體階段。分生組織細胞繼續進行分裂,使幼原葉體前端逐漸加寬加長,形成長條形,邊緣波狀,並且頂端出現凹陷,最終幼原葉體形成長心臟形。原葉體邊緣不斷出現突出的毛狀體。 [4] 
原葉體的發育類型為鐵線蕨型(Adiantumtype)。成熟原葉體廣寬圓狀心臟形,其寬度略大於長度,一般為2.6-3.3毫米,兩翼向左右擴展,前端略斜向上升,分生組織呈扁“V”字形,外側邊緣有波折,有毛狀體。邊緣細胞為長方形或多角形,翼細胞多為四邊形和五邊形,少有六邊形,細胞由外向內體積逐漸增大。 [4] 
  • 毛狀體
隨分生組織的活動,邊緣細胞和分生組織下方的細胞都能產生毛狀體。毛狀體單細胞或2細胞圓柱狀,少數為多細胞片狀三角形。毛狀體間隔2-6個原葉體細胞出現,長約24-43微米。 [4] 
  • 假根
初生假根從孢子壁內伸出,幼時透明,為一無色的管狀細胞。第2-4條次生假根發生於絲狀體的基部和邊緣,仍為無色透明,隨着數量增多,沿原葉體下部腹面大量分佈,並且長度增加。成熟的次生假根呈褐色,大多粗細均勻,有時略彎曲,直徑約為9-14微米,不分叉。 [4] 
  • 性器官
自接種後約7-8周開始出現頸卵器。頸卵器產生於心臟形原葉體生長點之下,數量為10餘個,由3-4層4列頸壁細胞組成,直徑約為50-55微米,煙囱狀,隨着不斷成熟由直立變為斜向下,成熟後開裂。 [4] 
原葉體雌雄同株。精子器約在頸卵器形成後1周左右出現,一般發生在原葉體的邊緣或假根之間。精子器圓球形,直徑約為55-60微米。蓋細胞中央孔裂,精子從孔中逸出,遊向頸卵器完成受精。 [4] 

單葉雙蓋蕨主要價值

全草入藥。性味苦、澀、微寒。止血通淋,清熱解毒。主治咳血,淋證,尿血,目赤腫痛,感冒發熱,燒燙傷,蛇、蟲咬傷。 [5] 

單葉雙蓋蕨保護現狀

列入《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-高等植物卷》(2013年9月2日)——無危(LC)。 [6] 
參考資料